瑜珈有所謂的「八支」,包括了持戒、覺察、呼吸法、體位法、專注、冥想、三摩地等等,這次Level 2 的課,我們開始學習瑜珈的第一支跟第二支,也就是「Yama」和「Niyama」。
梵文的「Yama」意指持戒,共有五項行為規範,包括:
1.非暴力(Ahimsa)
2.誠實(Satya)
3.不偷盜(Asteya)
4.慾望的協調(Brahmacharya)
5.慷慨(Aparigraha)
至於「Niyama」指的是五種內在的儀式或態度。所以「Yama」和「Niyama」綜合起來說,就是你的內在和外在行為的規範準則。或者說,當你要生活的很瑜珈時,用這十個標準來提醒自己,是非常有效的。
「Niyama」包括了:
1.純淨(Sauca)
2.滿足(Santosa)
3.淨化(Tapas)
4.自我探索(Svadyaya)
5.與更高的力量交流(Isvara-pranidhana)
這次課程的Sybil老師向我們說明「Yama」和「Niyama」的內容後,帶著我們作了一個冥想。以問句的方式,提醒我們在瑜珈的教與學之中,該如何以「Yama」和「Niyama」的十個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
Sybil老師在冥想中提出的問題,都很深刻而且精準。我不記得Sybil老師在這十個項目下面,要我們問自己哪些問題(事後覺得很遺憾),但關於「不偷盜(Asteya)」這一項,Sybil老師的問句著實讓我在靜坐時一凜。
Sybil老師當時要我們問自己:「如果我們只教我們想教的,而不是教學生需要的,我們從學生那裡偷了什麼?」
《瑜珈經》中對於不偷盜的解釋很簡短:「人不貪圖,成功就隨之而來。」有的中譯書會將「不偷盜」譯成「不貪圖」,我覺得說「不貪圖」也不錯。因為順應自己貪圖的慾望,所以會想要偷盜。貪圖不光是金錢,也包括了貪一段關係、貪某些名聲。
從瑜珈的觀點來看,貪圖其實顯示出的就是缺乏感,因為缺乏,所以向外求。其實有慾望也不是壞事,生活沒有慾望也不會進步。重要的是,當我們能跟自己的內在連結,而不是跟我們的慾望連結時,我們就能不受自己的慾望束縛,這就是成功的起點。
這一兩天我只要到了排課的時間,一開始動腦排課,我就忍不住想「當我只教我想教的,而不是教學生他們需要的,我從學生那裡偷了什麼?」
我覺得若是那麼作,我便從學生那裡偷了他們上這堂課時間、偷了他們上這堂課的錢。如果學生來是為了伸展以及放鬆,我卻一味高興的教一些高難度的體位法,我便偷了學生上課的樂趣、成就感,以及他們應該得到的舒壓效果。如果學生來是為了讓體能更進步,我卻偷懶教些輕鬆的組合跟動作,我便偷了學生原本應該訓練到的體力及耐力。
貪圖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因為虛榮、因為需要他人的肯定,所以我教太過困難的動作,並且沾沾自喜;也可以是因為懶散,所以教點簡單的動作打發過去就算了。為什麼偷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從現在開始,我們都要學著在每一個時刻、每一件事情上「不貪圖、不偷盜」。
後記。
如果你對「Yama」和「Niyama」想要有更深的瞭解,可以找《情緒瑜珈》來看。
- Nov 08 Sun 2009 17:41
你能Asteya嗎?
close
我搬家了!請點這裡繼續
(這裡只有摘要)
閱讀全文 ➜ 你能Asteya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