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搬家了!請點這裡繼續
(這裡只有摘要)
閱讀全文 ➜ 關於「做自己」。
「做自己」這三個字,差不多是我在做個案過程當中,最亟欲避免使用到的三個字。能不講這三個字,就盡量不講這三個字。不是因為我反對人們做自己。事實上,我堅信人要快樂起來,除了做自己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問題出在「做自己」這三個字上面,已經被附加了太多淺薄而支離破碎的荒謬概念。一說「做自己」,往往不是通往一團迷霧(那要怎樣作才叫做自己?),就是通到一些很詭異的地方去--通常,最容易發生的就是,某些人大呼著他們正在「做自己」,其實做的是一些任性又不想負責任的妄為,還希望世界可以包容,因為「這是我的真實面貌」。
「做自己」這件事情,我想可以試著這樣思考:當我們說,我們要「做一個更好的人」,這句話裡面包含了兩個部分--「做」跟「更好的人」。在「做」之前,我們要先能定義何謂「更好的人」,我們需要對「更好的人」有具體清晰的概念,然後我們才能「做」。
於是「做自己」這三個字,事實上是個大工程,分成兩個部分:「做」跟「自己」。在「做」之前,我們要先能定義何謂「自己」,我們需要對「自己」有具體清晰的概念,然後我們才能「做」。
我們如何能瞭解自己呢?無論是宗教信仰,或者是各家心理學派,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原本最真實的面貌,早在生死輪迴的流浪/成長過程受到的教育與影響當中,被層層包裹隱藏,以致於我們在大多數的時間裡,都忘了自己真實的本質與面貌。
瞭解自己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光是「能跟自己好好相處」就是一個關卡。如同我們根本懶得花時間去瞭解我們討厭的人、壓根也不想跟某些我們嫌惡或不能接納的人相處來看,自我厭棄就足以讓我們無法與自己相處。
如果我們討厭自己,我們又如何能夠瞭解自己?我們又如何能夠獨處?我們又如何能跟自己相處?這時候看起來,「愛自己」就顯得跟自私一點關係也沒有了,能夠喜悅的接納自己,我們才能開啟認識自己的第一道門。
一層一層的認識自己,認識之後放下那些我們不再需要的限制,或不再需要的人格面具,一層又一層、一層又一層……然後在最裡頭的地方,會有個從未受過傷害的、散發著神性火花的真實自我。
每個人對於「最裡頭會有個什麼樣的自己」有不一樣的認知跟想法。現階段我相信當我們一層一層的揭開那些令我們忘記一切的面紗之後,最後會看見的,是那個與神或上帝相同的部分。那個部分的我們,有著無條件的愛,更正確的來說,那個部分的我們「即是」無條件的愛。
至於該如何一層又一層的揭開面紗,方法很多,陷阱也不少,我並不打算在這裡繼續討論下去(事實上,我也不覺得自己有能力論述得完善,頂多只能舉些常見的例子),只能說時間到了、或者說人心終於決定要回歸時,機會就會來。
當我們試著瞭解自己之後,接下來又是另一個挑戰--「做」自己。
大抵上來說,只要還堪忍,改變就不會是個被優先考慮的選項。人通常會大喊著要「做自己」,泰半也是因為已經對原來的生活受不了了,才會願意開始改變。
然而,所謂的「做自己」包含了「正確而明晰的理解並接納自己內在的神性與無條件的愛」之後,還要「讓我們的較低體系聽話,願意順著我們內在的較高意願,在地球上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哇這句話一口氣念完好喘……),兩者缺一不可。
心裡明明知道不要跟別人比較,但是一旦看到覺得不如自己的人正在經驗好事,還是忍不住鄙夷的哼兩聲?心裡明明知道那不是對方的問題,卻忍不住要跟朋友抱怨「他讓我今天心情很差」?
跟〈不欲速〉中提到的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包含了肉體與精神兩個層次的學習--我們需要經過肉體的努力,與精神層面上的理解,反覆的練習」,做自己也就是這麼一回事:知道自己有如此善良的潛力、知道自己內在有充沛的愛,足以不停的給不會匱乏、知道自己有寬恕並接納一切的潛能,知道了之後,盡量去練習。
隨著日子過去,我們能夠活得愈來愈像真實自我,能夠活得愈來愈快樂,能夠活得愈來愈像真正的自己,這就是「做自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