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家了!請點這裡繼續
(工具邦 技術提供)

我搬家了!請點這裡繼續

(這裡只有摘要)
閱讀全文 ➜ 週刊專訪分享。


上個月承蒙《國際商情雙週刊》諸多同仁的愛護,邀請我進行一個下午的採訪,讓我有幸為這一期的週刊封面,貢獻了一部份的專欄內容。


出刊以後,我與採訪記者一致認為當日聊到的內容,很多礙於版面及週刊走向,沒有辦法與所有讀者更完整的分享。以下是徵求到照片與訪綱版權之後,將當日的訪問內容整理如下--


20130528-Teen19
圖片由國際商情雙週刊提供。




。請簡介一下Teen的服務項目有哪些?。

我會分成三類--瑜珈課個案諮詢工作坊教學。我的歷程是先從做個案開始,靈性諮詢的一對一個案大約工作了2、3年之後,才鼓起勇氣開第一次工作坊。


從諮詢的角度來說,「做個案」是一個比較獨特和個人化的過程。即使面對著同樣的焦慮(例如都一樣煩惱沒有對象/沒有錢/生活沒有目標),焦慮的成因也會因為是不一樣的人而有不同。諮詢的過程是一對一的,於是可以專注在個案本身的獨特性上面,在一對一的討論過程中,找出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工作坊進行方式是一對多的團體課,課堂中會講到的是一些大的概念與原則,以及自我療癒的技巧。參與工作坊的學友們得到這些概念、原則、技巧之後,回家自己應用跟練習,諮詢的、獨一無二的部分,相較之下是少很多的。


不過團體課往往會有個案諮詢過程中營造不出來的「團體療癒」效果。會湊成剛好一班,往往其中的參與學員們會有共同的特性,上起課來共時性的感受也很強烈。


瑜珈則是另一個取徑。


627234_408445879218817_1954150533_o



我還蠻慶幸最初決定成為身心靈工作者的同時,也開始了我的瑜珈練習,如今也有能力教瑜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體驗到身體跟心靈並沒有界線;看似堅實的身體,其實是一個不停變化的承載平台--


我們的身體裡,承載著不可捉摸的生命能,我們的感知也不受身體的侷限,心智的引導與訓練、感知力與覺知的培養,都說明了身心靈三者並不是分開的。這三者在同一條軸上,從粗糙的一端,到細微的另一端;從具體的一端,到抽象的另一端。


在身體、心智、靈魂的完整與清晰度,都要齊頭並進,生命的品質才能提升。我對自我成長的認識是「不光是肢體的練習,也並非只注重靈性的提升」,真實自我原本就是中立的,於是少任何一個都不行。


。為什麼會想要做這麼抽象的靈性服務?契機為何?。

大約在我20-24歲左右,精神上遭遇了比較長時間的困境。當我實踐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價值觀時,我發現自己當時唯一能依靠的信念系統,會導致我在生活中失去快樂的能力。這問題累積到我24歲左右,已經變成生存的障礙。當時生活其實並不顛沛流離,甚至是安定而富裕的,但是心裡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我曾經求助於大醫院的精神科,但是醫生診斷談話約20秒之後,只開了抗憂鬱的藥給我。領了藥回家吃,也只是昏昏沈沈的不太能感覺到自己的憂鬱。我當時不願意渾渾噩噩的接受這種治標的方式,就開始自己找方法療癒與求生,後來柳暗花明的在自我覺察與向內觀照的途徑上找到解答。


我想,認清並學會把人生活得更自由快樂的哲學,是重要的。


隨著我們愈是認識自己,我們愈能脫離普世的價值觀、重視自己的獨特性,於是我們不會汲汲營營於世人普遍認為的成功,並期待到達普世的成功後能夠快樂;相反的,因為我們重視自己的獨特性,接納自己的獨特性,我們便能對自己內在那條獨一無二的、通往快樂的大道有信仰。


內在的價值觀改變了,這一生追求的目標會改變,重視的事情會改變,生活中的優先順序會改變,於是過日子會真的像活著,而非只是掙扎著生存。


。自己認為的自己的服務特色為何?。

以幽默的方式將有用的東西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大概是我渴望在每一次的課程或個案過程中表達的。無論做個案或教課,我都不正經也不嚴肅。另外,教的東西有用、真的能夠達到我所堅持傳遞的目標,我才教。


在長出特色來的過程中,我也經驗了一些突破。我以前的其中一個人生信條是「要嚴肅認真才會成功」,嚴肅帶來的壓力讓我很有安全感。


我22歲開始在補教業教課大概4、5年,教書過程雖然培養出某一種程度的諧星風格,但那時候講笑話、掌握課程氣氛,也是在「嚴肅的認為要把課教好」的信條之下,衍生出來的表演形象。


換言之,笑話都是經過安排跟計算的,目的是把一堂課教得有趣、讓學生對我的接受度比較高--那時候教課就是表演,把要教給學生的東西融合在表演中。


後來在身心靈領域工作以後漸漸出現的「幽默」的風格,就跟當年刻意的講笑話、掌握課堂節奏與氣氛不一樣了,幽默比較像是我原本就具有的特質。我想,「能夠幽默」或許也代表我的真實自我的特質,逐步的被我自己允許浮現出來。


。可否大概介紹一下會來尋求協助/服務的客群的特色??。

女生遠多過男生,男女比例我沒有仔細算過,但感覺起來可能有1:20的差距。最年輕的我遇過高二生,年紀最大的超過60歲。各種職業、各種類型的人都有。不過整體上來說,有能力、有管道求助於靈性諮詢或能量療法的人,一些物質生活的條件必然都在水準之上。


。Teen有沒有感覺到什麼樣的市場變遷?(以前和現在大家對於比較形而上、抽象、著重在心和靈的服務的態度與接受度的變遷?)。

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宗教信仰,對這類神秘的事物或者心靈哲學等等的東西也沒有深究,實在是無從發表意見。不過這個階段的身心靈產業,我想我主觀察覺到的幾個點是這樣的--


1,宿命論吹熄燈號,一般人更願意在乎造命論的部份。
認命的說服自己接受現狀的人們愈來愈少,有愈來愈多人相信自己的命運及生命方向掌握在自己手裡,也很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和邁進。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當人們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起100%的責任時,改變生命的力量就回到自己手裡。


2,心想事成與企業鼓舞訓練,逐漸被向內探索/自我成長/自我實現取代。
2007年《秘密》在台灣出版之後,陸陸續續的就有更多的類似心靈書籍被大眾接受。這本書在當時掀起一陣「心想事成」的熱潮,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少相關的心靈課程,一些企業也在當時引近了類似的鼓舞、訓練課程。


然而這個趨勢現在已經逐漸的被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需求取代,因為有更多人相信透過內在信念的擴展,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創造,人們也願意重視、接納自己的獨特性,與其心想事成,不如享受創造的過程。


。蘋果日報統計出,目前台灣的單身人口逼近950萬,而也有越來越多現象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單身人口真的越來越多,請問在執業過程有感受到這樣的趨勢嗎?。

有。其實我覺得這不用透過靈性工作,每個人觀察自己身邊的朋友,大概都可以感覺得到。


。來尋求各種工作坊的服務的人裡,因為單身衍伸出的寂寞焦慮的個案數目多嗎?有沒有什麼樣的趨勢可尋?。

因為單身衍伸出的寂寞焦慮的個案並不特別多。我會覺得這個議題勢必會討論到「關係」的部分。寂寞焦慮跟單身無關,寂寞焦慮來自於對「關係」的無能為力--與自己的關係、與自己的親人/有人/愛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與神的關係。這些關係沒有搞定的話,寂寞焦慮是必然的,單不單身都一樣。


如果為了不要寂寞、不要焦慮而投入一段關係的話,那是很不健康的一種作法,這等於是把另一個人視為自己內在寂寞焦慮的解藥。在親密關係中,一開始或許能夠緩解單身的寂寞焦慮,可是內在若是有著尚未被平衡的部分、尚且不能接納自己的部分,這些,往往都只會在親密關係長時間、零距離的相處過程中,被更強烈的突顯出來。


仔細看前面幾項:與自己、與自己生活裡的人們、與神、與世界的關係,這些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一個:與自己的關係。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別人?如何看待神?我們的世界觀是什麼?最終都只與我們自己有關。


循著「單身不舒服、單身很寂寞焦慮」的線索去尋找,往往會順藤摸瓜的摸出造成生命困境的信念阻礙。這些阻礙不知不覺的影響了一個人所有的人生刻面(facet),只是單身這個徵兆比較容易被觀察出來。所以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某些錯誤的信念或尚未痊癒的內在創傷,造成了寂寞與焦慮,單身只是一個外顯的徵兆」,而非「因為單身所以寂寞焦慮」。


我常常會和個案一起發現自己的寂寞焦慮根本跟單身無關,卻因為誤以為自己是單身才寂寞焦慮,循著這個理由投入一段關係後,才發現自己根本就吃錯解藥。我們和別的人事物的關係,不可能好過我們和自己的關係。


。就找尋伴侶和兩性關係這件事,每個時代可能都有自己的困境,以您的看法,妳覺得現在這個時代的困境和阻礙在哪裡?。

我覺得比較像是人的迷失。


渴望透過外界的成就肯定及認識自己,這個過程很容易迷失,在達到成就之前,我們無法喜愛自己,也無法直接的認識自己。試圖透過外在的成就肯定自己必然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因為我們正在那個過程中,將自己塞進一個極可能不合身的價值觀與信仰中。


。您對於這個時代因為單身所衍伸出的焦慮的看法?您會建議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焦慮?。

學習自處,跟勇敢的對自己誠實。


這個時代的人比之前的人更容易獨身到老。如果人生是一個必然會漸漸變冷、變黑、變孤單的過程,那麼有能力跟自己好好相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誠實、不自欺,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精力的逃避過程。能解決煩惱的解藥都很簡單,甚至說起來都是老生常談,只是每個人心中不願意接受解藥的理由,成千上萬


。請問目前台灣類似的靈性工作坊多嗎?您認為必須要經歷的訓練為何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跟其他國家比起來的話,台灣這類的課程和工作坊算是蠻多的。我認為成為身心靈工作者只是一個選擇,就像選擇成為建築師、選擇成為自由業者、或選擇創業一樣。


只要願意將這份工作做好,自然就會願意把時間、精力、熱忱會投進來;投入之後,相應的挑戰會來、上天會給我們機會看見自己在喜愛的工作中尚有力有未逮的地方,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克服這些,或是放棄。說到底,能否勝任工作,還是人自己的選擇。


就好像教瑜珈一樣,要合法教瑜珈的執照或認證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但教瑜珈的能力從來就不來自於那些執照跟認證,而是來自長期堅定而誠實的自我練習與自我觀照。不然這跟考了駕照卻從不開車一樣,有合法駕駛執照但沒有能力上路。


我想,做個案或主持工作坊的能力來自對生命的熱情、對自己的喜歡,以及對「讓自己和所有有情眾生都好好活著」這個信念的決心。


。後記。
感謝文字記者宜年與攝影記者素芳,還有替我張羅場地的Celine,沒有你們的訪綱、攝影和場地出借,這些沒法完成。祝福我們都在愈來愈歡欣的步伐中,開展生命的光輝燦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